抢着进言。
祭祖当然是去琅琊山的琅琊王祠,至于何时为宜,成帝并不着急,等过些时日,待朝中诸事安排妥当后再去不迟。
“陛下!陶侃刺史从荆州呈来辞表,坚决辞去本兼各职,就连朝廷赐予的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殊荣也婉言谢绝。他说已经收拾行装,携带一家老小回老家休养去了。”
成帝闻言五味杂陈!
对陶侃,他看不清,既有大功,也有大过。既有私心,又有公理。既疏远,又亲近。既有好感,又有忌惮。
亲政之后,如何对待这位手握重兵的三朝老臣,他还真是拿捏不定。
但眼前的这份辞呈,彻底消除了对他任何不利的印象,也为自己大刀阔斧的亲政之路扫清了一大障碍。
成帝打心眼里感激陶侃,说到做到,果然是个信诺之人!
防守西陲的老臣请辞了,防守北边的老臣该怎么办了?
散朝后,成帝拉着郗鉴,关切道:“老爱卿,陶侃大人请辞,你怎么看?”
“陛下,陶侃明事理,识大体,知进退。早就听说其家僮千余,珍奇宝货富于天府,如此全身而退,既可保持家业,又可保住子孙的前途,不失为明智的选择,陛下莫负了陶大人的深意啊。”
郗鉴为荆州宽怀,也为自己感伤。
“陛下,老臣此次进京,一来是恭贺陛下亲政之典,二来,老臣也准备请辞,乞骸骨,归田园,望陛下恩准!”
“爱卿休提,朕断不会允诺。想当初,先帝托孤的五位辅政重臣,一个病故,一个惨死,一个卸任,如今你再请辞,朝廷梁柱颓损,大晋江河决口。爱卿莫非觉得朕愚钝,不堪辅佐?”
郗鉴慌忙摇手!
“老臣万万不敢有如此想法,老臣心直口快,屡出刺耳之言,朝野俱知。今后将是陛下摒弃旧俗,刷新朝堂之时,这正是陶大人的聪明之处,老臣也不敢落后,不能还像大山一样挡在面前,让陛下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朕从未觉得爱卿像座山一样横亘在前!爱卿与众不同,这么多年来,一直为国守边,熟悉北地,洞察胡虏,朕还要一直仰仗你。”
“谢陛下信赖,然而不是老臣敷衍客套,臣的确老迈,力不从心,再尸位素餐,恐怕连赵人都会欺我大晋无人。请陛下选拔良才,早日赴边,安定北境。”
郗鉴所言不是空穴来风,但是朝廷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接替之人。
成帝犯难道:“这样,烦劳爱卿再为朕守边一年。朕答应你,以一年之期,那时你再回京休养,朕决不食言!”
“老臣谢陛下天恩!”
成帝执着郗鉴的手,询问道:“朝野尽知,当年北方曾有一位白袍蒙面之人,侠肝义胆,仗义出手,两度挽救了王太傅和大晋军士,功莫大焉!爱卿是否知道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