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五牙(一)

作者:陈安野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部能受到良好效果,只是数十年过去,明军面对的敌人已不是当年那些机构松散的鞑靼各部,而成了组织严密的满洲兵及狡猾善变巨寇,旧有战术战法显然已经古板过时。

赵营火器部队是徐珲一手带出来的,在山西边军中长期的浸润纵然让他对各种旧战术熟稔于胸,却也限制了他的创新能力。按照他老一套的思维训练出来的赵营火器部队的的确确在打击川中棒贼和士气低落的部分官军时无往不利,不过一旦磕上稍微机变的对手,呆滞僵硬的缺点立刻暴露无遗,昔日的范河城之战就是很好的证明。

赵当世私底下曾问过当时作为对手的马光春对此战的看法,马光春没直接评判此战得失,却直接指出了赵营火器部队存在的弊端。他认为徐珲确实将火器运用之法带入了赵营,却不免也带来了边军中的一些陋习。比如操演时的方阵就大多流于表面形式,虽金鼓声振、井然有序,但就整个阵型揪出将士细问,则“问之兵,兵不知其故。问之将,将亦不知其故”。遭到几轮齐射打不垮的硬手反击,就会匆忙将方阵改为“一堵墙”那样的线式队形,挖堑掘壕继续蛮战,可脚跟不定、气势已去,怎能再克敌制胜。因此,纵观赵营前后十余战,火器部队素来都难成为决定胜败的关键。这是一个遗憾,也是必须加以解决的痛点。

“鄙人现在已开始着手按平生之所学,编纂练册,总结西洋所见诸国军争之法。预期一两个月当有所成,届时奉献赵帅,以供参研。”何大化说道,“内容主要还是在于各兵种间相互熟悉,并从中择选合适兵种配比布置,必立足于当前贵军的实情。”

“先生费心了......”马光春的看法与何大化所说各兵种之间要相互了解袍泽机动目的观点隐隐一致。赵当世由是深切感到在赵营军队火器比例日渐攀升的当下,对军队战术的改变迫在眉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