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56章商鞅变法

作者:菠萝炒土豆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他的视眼。

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削弱公族的权力。“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从此“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其实各诸侯国从战国初期开始就感到公室贵族的威胁。特别是在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之后,根基雄厚的卿大夫,在世卿世禄制的庇护下,对国君的权力构成了挑战。

国君再也不放心把治国理政的权力交由这些贵族公卿来治理。他们开始起用一些底层出身,没有家族根基却又才华横溢的士人来参与朝政。战国时代养士之风由此兴起。

最先起用外来的士人进行变法改革的是魏国和楚国。魏国魏文侯当政时期任用李悝变法,任用吴起进行军事改革,因此魏国是第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

魏文侯去世之后,吴起得不到魏武侯的信任,被排挤出魏国。吴起逃到楚国后,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楚国实力也迅速增强。

事实证明,魏楚两国任用外来士人进行变法,削弱本国公卿贵族的势力,从而奖励耕战,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国力迅速增强。可惜的是,这两国都没有把变法进行到底,随着支持改革的君主逝去,后继者破坏了变法成果。

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在李悝变法、吴起变法之后,也正因为如此,秦国才吸取了魏楚两国的经验教训,不但秦孝公坚决支持变法,而且继任的惠文王,虽然处置了商鞅本人,却并没有废除商鞅的变法成果。

而法家变法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以君主任命官员权力为核心,建设起一套分层级的官僚行政体制,这样才能够削弱公室贵族的权利,才能有效调动起普通士人的积极性,才能做到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的实质,被之后历代秦国国君认真贯彻执行,秦国的公室贵族势力也就不断地减弱。其他国家的公室贵族势力虽然在变法期间受到抑制,之后却相当程度地进行了复辟反弹。

比方说战国后期著名的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就都是公室贵族成员,他们都掌握着一定的朝政大权,这显然不利于君主集权。

反观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惠王重用张仪,秦昭王起用范雎驱除四贵,庄襄王托国于吕不韦,秦王政信任李斯。秦国的公室贵族很少有把持朝政,形成与君主相抗衡的局面。

秦国的君主集权一路走来非常顺畅,正因为君主集权,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国的物质、军事力量,这是关东六国没法比拟的,也正因为如此,秦国才能逐一的灭掉关东六国。

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秦国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秦国的宗室贵族势力也降到了最低点。

战国时期,变法的国家很多,比如魏国用李悝,楚用吴起,韩用申不害、秦用商鞅等等,但最见成果的莫过于秦之商鞅。

商鞅变法,不但奠定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