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统一的根基,而且对两千多年中华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才有“两千年政治,秦政也”及“百代都行秦政法”之类的说法。那么商鞅变法的始末是什么,他既然对秦国的贡献那么大,为何又落了被车裂的下场呢?
商鞅是卫国人,本名卫鞅,又名公孙鞅。最初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大约是侍从官之类),颇得赏识。公叔痤病重期间,魏惠王前来探视,他便乘机向魏惠王推荐了商鞅。可是魏惠王敷衍的态度告诉公孙痤,他并不打算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于是,公孙痤又说,大王如果不用商鞅,请务必将他杀掉,一旦被他国所用,后果很严重。魏惠王心想,这个公孙痤是不是神经错乱了,一会儿用,一会儿杀的,所以他把公孙痤的话从左耳进,右耳又出去了。
之后,公孙痤又赶紧派人去请商鞅。见面之后,他嘱咐商鞅赶快离开魏国,否则必遭杀身之祸。商鞅问为什么?公孙痤便把对魏惠王说的话告诉了商鞅,并且道歉说,自己为表忠心,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商鞅听了哈哈大笑,说既然魏惠王不打算用我,就更不会杀我了,先生切勿担心。
公孙痤这个人很有私心,他曾经挤走过吴起,这次如果不是感觉来日无多,他也不会举荐商鞅。只可惜他慧眼识珠,而魏惠王却不是伯乐,因此最终让商鞅这匹千里马溜达进了秦国。
其实秦国的变法起始于秦献公,秦献公曾经在魏国流亡二十九年,目睹了魏国因变法而强盛的全过程,所以他决心效仿魏国,图秦国之强。因此,秦献公在临死前,又将未竟之业托付给儿子孝公。
孝公召见商鞅,促膝长谈,发现商鞅确实在变法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以致于让他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但是孝公也清楚变法面临的难度,所谓变法就是革新,自然会受到保守派官员的阻挠,于是孝公先让商鞅去说服这些思想顽固的人。结果是孝公能预料到的,就是保守派顽固不化,所以商鞅在辩论败下阵来,而秦孝变法的决心却更加坚定。
公元前359年,商鞅公布了第一套改革令,主要分两个方面实施:
一是治安。就是建立基层什伍组织和治安联保制度,将百姓编于一个整体,告奸有赏,窝藏隐瞒者与犯人同罪,这样一来,犯罪分子就无处遁形。其实这个制度在献公时期已经实施,商鞅不过是进行了一下完善。
二将平民、贵族的地位变化与军功挂钩。针对平民,立战功受奖赏,地种的好,免除徭役,凡是经商破产或懒惰致贫者,一律充为官奴。针对宗室贵族,就是不得享有世袭的特权,需视军功而定,贵族如果没有军功,就会之前失去的地位,也就是所谓的富而不贵。相反,普通民众也可以凭军功得到荣华富贵的机会。
以上就是商鞅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十年之后,商鞅继续变法。
一是迁都,将秦国都城从雍城迁到咸阳。
二是分户,儿子成家后必须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