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58章军吏卒

作者:菠萝炒土豆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并不是第一个尝试用自己理念去治理国家的人,但其他的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失败了,刘邦能成为汉朝的开国之君,足以说明他的过人之处。

比起刘邦对诸侯们的严格要求,他作为开国之君在处理老百姓利益这方面,做得是相当不错的。

如果说在封建社会发展比较成熟的时期,君王是士大夫阶层利益的代表人,那在中央专制集权还未根深蒂固的时候,刘邦的做法还保留着他在基层时期培养出来的“亲民”的特质。

公元前206年,刘邦在进入咸阳之前,他和秦朝老百姓的立场本来是相互敌对,可刘邦硬是凭借着约法三章逆转了自己的形象,使得本应敌对的双方竟然成了能够一起喝酒吃肉的朋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享军士。沛公让不受,曰:“仓粟多,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汉书·高帝纪》)

这是什么概念?这只反映出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当时老百姓眼里,刘邦是比秦二世更加值得信任的人。

能够做到这个地步,可不仅仅是光靠说几句好听的话就能办到的,老百姓都是务实的人,你只有真切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才能打动对方,这至少说明刘邦具有非凡的管理能力。

在汉朝立国后,刘邦的做法,更是深深打动了老百姓的内心。

《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刚建立汉朝的时候,百废待兴,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汉兴,按秦之敝,诸侯记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为了让国民都能够安居乐业,刘邦给民众分配了房屋和田地,其中“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汉书·食货志》)”

为了不让农民的田地、房屋被商人兼并,刘邦还下达了一条很特殊的命令:“欲益买宅,不比其宅,勿许。”

翻译过来,就是房子只能卖给邻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有人炒房,导致民众无家可居的情况。

相比于陈胜吴广起义后只顾自己利益、项羽任人唯亲而言,刘邦的大局观要高出他们一个档次。

刘邦上台后,为了稳定社会,他做出了一个特殊的决定:

“在地方上选择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有声望有品德的人,担任三老。三老可以协助当地县令管理政事,起到出言献策和监督的作用。”

在通讯和交通不便的古代社会,中央对县以下的区域管理能力非常弱,三老制度就相当于是对郡县制的补充,刘邦希望借助地方名人的影响力来协助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保证地方的稳定性。

受宗法制的影响,古代乡村普遍是以家族为核心聚居生存,一位有名望的老人基本也是自己家族里的掌权人,刘邦拉拢了他们,也就基本上完成了对大汉朝基层社会的管理工作。

今天我们或许很难感受到这一切对整个社会带来的冲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