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力,但在当时他确实就靠着这一系列的手段,将零散的社会联结为了一个整体,而这恰恰是,陈胜、吴广、项羽和楚义帝熊心等等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如果说项羽是一名优秀的将领,那刘邦就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他具有非凡的才能和实干精神,可以在不断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并将其转换成自己成长的养分,一步步推动自己走向成功。
刘邦比项羽更善于利用人才:年长的刘邦,性格比项羽更加沉稳,处理起人际关系来,也更懂得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历史上从来不缺少说大话的人,但能够把说过的大话变成现实的人,却寥寥无几,刘邦就是这样一个能把自己吹过的牛逼变成现实的男人。
刘邦和项羽都说过不少名言,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们见到秦始皇时,刘邦那句“大丈夫当如是”,以及项羽那句“彼可取而代也”。
两句话反映出了刘邦和项羽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也决定了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结局。
作为一个摸着石子过河的人,刘邦比项羽更知晓顺势而为和沉稳的重要性,我们看刘邦的履历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年轻的时候,刘邦的理想是当游侠,于是他出发去寻找当世豪杰信陵君,打算加入对方门下做门客;
起义的时候,刘邦先是投靠了楚王景驹,等项梁杀死景驹时,刘邦又毫不犹豫投靠了项梁……
这种种都反映出,刘邦是一个非常懂得灵活变通的人,他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扩大自身的利益,甚至于这种特性在他后来屡屡失败后,成为了激励他奋勇拼搏的重要力量。
历史上从来不缺少某方面很出众的天才,放在当时的环境里,刘邦虽然很出色,但各方面都算不上顶尖。而刘邦的性格,恰恰为他填补了这些问题:我不会,那么我就重用会的人。
我们来看一下诸侯们推举刘邦为皇帝的时候说的话,讲得非常有意思:
“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汉书·高帝纪》)
把这段话拆分一下,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刘邦在平定秦朝和项羽时,立下的功劳最大,理所应当立为皇帝;
第二层含义,刘邦在平定天下后,将地盘分给诸侯们,使他们能够位列王侯,如果刘邦和他们爵位相同的话,不足以衬托出刘邦的恩德,只有皇帝尊号才配得上刘邦的身份。
他们说这话,很显然,就是不满先前项羽分封诸侯王时任人唯亲的做法,如今刘邦给了他们领地,那就是对他们有大功德的恩人啊,说句衣食父母也不过分了。
在刘邦未崛起之前,他们巴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