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语言才是持久的和有真知灼见的。
他成了某位教授,当时这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通过多媒体授课,多媒体会模拟出一种声音来。
因为没有语言前置、语言末梢、语言情感、语言环境的辅助,他要讲的课得特别清晰才行,逻辑思维非常缜密,层层递进和说理透彻。
也就是在界定上特别明确。
界定明确就不会产生混淆。
而通常的语言也就是口语在传达情感的时候,不管怎么说,情感是模糊的。就算界定和限制已经从头到尾的力求堵塞漏洞了,而漏洞仍然存在。实际说起来,这些漏洞不是语言的漏洞而是情感的漏洞。
人们并不能特别容易弄明白自己的情感。
书体语言则是要尽量避免这些无处不在的漏洞,特别在转折和铺垫、加重减轻语气和一层一层螺旋上升要导出结论的时候。
听课的学生大哗,某些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在情感上容易通过的事情,在“煽动”下不成为阻壁的“事件”,在套用了逻辑思维的时候——也多少有一些个人情感,这是避免不了的,形成所谓的讲课风格——事件的结论往往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有了偏颇有了背离,甚至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也就是规则和情感不是一个方向。
规则和情感必然有一方是靠不住的。如果说是规则,我们一般情况下不会说是规则错了,那么就是对规则掌握得不够全面,也就是加入的因素太少。
我们掌握的规则对于我们来说很不受用。
或者是情感错了,这在我们,承认起来同样困难,只能说是表达不了或者无法表达。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一旦开口就是空虚。这也许说的不是语言道断的事情,可是我们要表达的和我们实心指向的,存在着不少的距离。
我们代替不了另一个人说话。
规则触及到了边缘,情感却无法言说,这另一个人若是能够表达的,必然是使用了另一种语言,也就是灵语。
灵语和我的语言隔着距离。
也就是隔着世界,隔着时空。时间和空间的承载不一样,如果想要安定,必须在它们安全的振荡范围之内,语言才会显现。
亲切却无法接受,感觉得到却说不说个甲乙丙丁来,在远方闪烁,给了我生命一口透彻的呼吸,让我的身心都活跃起来,向日葵一样向日。
可以说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之间都藏着至少一个秘密。
这个秘密是通用的,在陌生和陌生之间,在生与死之间,在仇恨和友好之间。
秘密之所以是秘密,是因为被层层包裹,大多数是身的,其次是心的,最少的是灵的。秘密之所以是秘密,就是因为隔着语言。
不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