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苏联产业园12

作者:梅陇一哥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朝不保夕的使馆人员开始按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路,把事情推出去了。

等到众人都出去后,大使留住了莫林拉科夫:“参赞,我这次回去,以后这里可就多靠你们了。尤其是你,是经验最丰富的。争取···不要出什么大的问题吧。”

“大使,你怎么这么快就回去了?现在这边最需要你了。”

“算了,我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也没办法再去适应什么‘新思维’了。你比我年轻,好好干···”

莫林拉科夫心里又何尝不是没着没落的呢?

大家都是一个培养模式出来的,现在效忠的对象没了,党的组织也被取消了。一切都进入了待定状态,那就尽量不出事吧。

“8·19”事件后,苏联进入解体加速阶段,8月20日和22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分别宣布独立。8月24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承认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独立。9月6日,苏联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苏联大使馆装聋作哑其实也能解释得通。1990年前苏联有15个加盟共和国,现在只有12个,难民中可能有14个加盟共和国的人口。苏联硬要说他管不了所有人,也说得过去。

在华国国内,乘着“喀秋莎”洗衣机的怀旧东风,大家格外关注这些无家可归的兄弟姐妹。

皮球被踢过来一周后,华国外事部门终于发声了:“本着人道主义原则,对这些来自波罗的海地区的难民进行必要的救援。”

好家伙,真的认可了他们的“难民”身份了啊,华国外事部门这次还真不一般啊。

声明中“来自波罗的海地区”抛开了苏联这个敏感的字眼。也就是说,华国会按照“难民”问题对此事进行处理了。

实际上,如何找到一个合理的论据,让华国外事部门的专家死了不少脑细胞。

“虽然我们国家九年前加入了联合国《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但是里面对于‘难民’的定义比较狭窄,应该是不包括这些人。”

联合国《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更多地适用于因为战争、政治见解而可能受到迫害的人。现在停在滨城港的那些人肯定不是。

美洲司翻着资料,发现了新大陆:“1984年的《喀他赫纳宣言》对难民一词倒是比较宽泛,适用于凡由于外来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严重扰乱其原居住国或国籍所属国的一部分或全部领土上的公共秩序的事件,而被迫离开其常住国并到其他地方避难的人。”

这个定义实际上非常宽泛,它将产生难民的所有原因基本上都包括在内,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实际上,《喀他赫纳宣言》的产生就是因为联合国《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对于大部分难民都不适用的尴尬。

“可是,我国没有声明加入《喀他赫纳宣言》啊?”条法司的严谨精神又开始发挥作用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