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伤心故事

作者:郭振宁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六岁的小男孩子,从此开始学着自己照顾自己。

刚开始不会做饭,只能在村子里东家蹭蹭西家蹭蹭,有时候没有蹭到饭,只能挂着泪水坐在漆黑一片空无一人的老屋子外头等候高南梁回来。

实在饿极了,就爬到村里磨坊的大石磨上,用竹签子搜刮嵌在石缝里的米粉或者豆粉,刮下来的粉末捏成一小团子拿回家,把家里的老油灯点亮,用油灯把小粉团子烤热了权且充饥。

若是高南梁回来了,那必是醉成一团被人抬回来的。

父亲要将高南梁吐得一塌糊涂的军大衣洗刷干净。前面说过,那个时候的农村男人冬天都喜欢穿那种又厚又长又重的军大衣。五六岁的男孩子肯定是拧不动那样湿重的大衣的,只好搬个大木桩子将衣服的一头压住,抓住另一头拧。

在我五六岁大的年龄,我也在大雪天见过醉死过去的高南梁,被几个男人抬着回家的场景。

也就是说,高南梁的这种颓丧状态不是仅仅维持了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而是二三十年如一日。

二三十年日复一日,双亲健在却又不曾享受过家庭之福,幸好我父亲这个人对苦难的生活有极强的免疫力,他就这样成长起来,而且毫无埋怨和不满,无论是对高南梁还是对翠萍。

……………………

当然,奶奶翠萍虽然不曾将我父亲带大,但她的文艺细胞却是确确实实遗传给了父亲。父亲弹二胡、学书法、画农民画,进入青少年的父亲把他孤独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在父亲说到这些往事的时候,他的口气是轻松的,嘴角还挂着笑,好像那是一场有趣的电影场景,甚至有时候还带着些得意洋洋的神情。那表情似乎就是在告诉我们:

看,我就是这么过来的,有趣吧!

这个时候母亲总是会白他一眼,骂他,不要以为人人都会有你这样的童年,你能这么长大并不是一件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

这个时候的父亲,总是摸着后脑勺不好意思地呵呵一笑,又安慰自己,这么多年都过来了,现在也挺好的。

母亲曾经问过父亲,即便是母子相认了,翠萍仍然将父亲摆在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那又何必这么执着地去相认?

父亲说,即便如此,他仍是她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儿子。

……………………

前阵子郑钧那首《私奔》又被人重新翻唱,很是火了一阵子,歌词如下:

把青春献给身后那座辉煌的都市,

为了这个美梦,我们付出着代价。

把爱情留给我身边最真心的姑娘,

你陪我歌唱,你陪我流浪,

陪我两败俱伤……

一直到现在才突然明白,

我梦寐以求的,是真爱和自由。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