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伤心故事

作者:郭振宁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高亢奔放,多在高音区,没有大幅度的旋律变化和音符跳跃。

乾隆末年(约1786年至1795年间),安徽徽戏班社——老阳春, 循四大徽班进京的道路北上,至安州西南夏张附近的程子寨王侍郎家定居下来,开始在泰沂山区一带活动。在此以前,起源于陕西、甘肃一代的“秦腔”,已经河南传到鲁西南,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梆子腔”(当地群众称为“本地梆子”)。粗犷高昂的鲁西南“梆子腔”很容易被当地人接受,因而日渐兴盛。比“徽戏”等其他艺术形式更符合泰沂山区人民刚直侠义的性格。“老阳春”班为自身生存,开始逐步移植“梆子腔”这种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自此,“梆子腔”与徽戏日益融合演变。因后来的演员大都是当地人,受到地方方言等因素的影响,逐步发展变化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无州梆子”。

从清光绪末年到抗日战争(约1886年至1937年)爆发以前的五十年间,是无州梆子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专业班社数量可观,流行区域不断开拓。仅在安州、无州、新州一带,就先后建立了十多个科班,培养了四百多名演员,有十几个职业班社常年活动。随着职业班社的不断增多,其流行区域也逐渐跨出了泰沂山区。东至日照,南到临沂以南,西到平阴,北到齐州、博州一带,常有职业班社去演出,大有蓬勃发展、日渐兴盛之势。然而由于日军入侵,使这个日趋繁茂的地方剧种遭受了严重的摧残。班社被迫解散,艺人四处飘零。除有少数民间业余剧团季节性演出活动外,无一个职业班社存留,也无一个科班建立。只有抗日根据地的文工团仍以无州梆子的曲调演唱革命内容,唤起民众共同对敌。无州梆子日趋衰退,到了没落的边缘。

1954年1月14日,无州县召集起五十多名艺术水平较高、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的无州梆子老艺人,建立了“无州国营民艺剧团”,这是无州历史上第一个国营专业无州梆子文艺团体。1956年,正式改名为“无州梆子剧团”。从此,“无州梆子”这几近灭绝的古老地方剧种,在党的“双百”方针的指引和各级**的关怀支持下,重又获得了新生。随着国营剧团的建立,培养新生力量的方法也由过去的艺徒科班制改为招收学员制。无州县剧团于1954年、1956年、1959年连续招收了三批学员,共计100人。学员同正式演员一样,都有了固定工资,享受各方面平等的政治待遇和权利,真正成为剧团的主人。在整理、改编、演出了大量的传统剧目的同时,学习,移植,创作了大量的现代剧目,并积极上山下乡,送戏上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62年郭沫若副委员长在安州观看了《八件衣》,罗瑞卿、杨得志等同志在新州观看了《赵连岱借闺女》,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送猪记》的进京演出,使无州梆子开始走向全国。

1967年由于历史原因,这个仅有的无州梆子剧团被迫解散,无州梆子又遭受了一次毁灭性的摧残。1974年,按照县委的指示,在县文艺宣传队(1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