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0年建立)的基础上,从下放到工厂去的原剧团演员中,抽调回了十多名中青年同志,重新恢复建立了“无州梆子剧团”,无州梆子又获得了第二次新生。1977年招收了20名新学员,为无州梆子充实了新生力量,无州梆子这个古老的剧种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建国后,无州梆子艺术有了较大发展,由无州梆子剧团整理创作的《墙头记》、《锦阳关》、《三定桩》、《红柳绿柳》等在民间脍炙人口。尤其是《红柳绿柳》,在我们那里,人人都会哼两句。在精神文明物质产物都很匮乏的那个时代,这就是茶余饭后难得的消遣之物。
……………………
话说这个来到马陈村的戏团,只是一个民间戏团,也不晓得是哪个单位组织的,他们走南闯北给农村各个地方唱戏。农忙的时节常常就自动解散了。
但即便是一个由农村人自行组织的名不见经传的小戏团,也给这个村子里枯燥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异样的激动和快乐。
那种激动和快乐,不亚于现在的年轻人,在等待一部制作成本动辄数亿数十亿的大片上映。
戏团在村子里呆了一段时间,那个时候,太阳一下山,村子里的人们就赶紧匆匆忙忙地吃点饭,把自己和孩子洗一洗,然后便扛着大板凳小椅子,提溜着水烟筒子,拉扯着小孩子,成群结队去看戏。
我的奶奶翠萍也不例外。
不仅不例外,她比别人看戏的欲望应该还更强烈些。
虽然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她却还处在人生最好的年纪。
她那颗爱唱爱跳爱俏的心还在砰砰砰地跳动,她骨子里那些青春的热情还没有褪尽,那把曾经要燃烧却没有烧起来的火种重新又有了点燃的欲望。
那些在简陋的舞台上妖娆生姿的面孔,对于她来说,应该不啻于现在的明星吧。而她,就是一个忠实的粉丝。
在一个粉丝的眼里,心中的偶像就是一切,老公孩子什么的,都得靠边站。
以前听说过一个刘德华的粉丝,为了圆自己做的偶像梦,已经到了屡次自杀的地步。前些年各大媒体都传播过这个新闻,那个小小的女粉丝就是用这种执着而极端的方式,将自己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我的奶奶翠萍自然是没有这么极端的,她只是将她的第一个家庭推向了支离破碎。
只是,如果不参考这个粉丝的心态来理解自己的奶奶翠萍,我还能以什么心态来理解她呢?
或者说,从爱情的角度?
……………………
因为戏团在村子里呆得久了,自然跟很多喜欢看戏的人也熟了。
描写古人故事的里总是写,那些特别喜欢看戏的戏迷,到了情节的最后,都会上演一场跑到后台去偷看戏子的戏码。
我想,我的奶奶翠萍估计也做过这样的事,偷看那些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