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而辩正是为正义而辩。反过来说,为真理而辩有时需要赢才能“争回那一口气”、从而实践正义之事。两者的界限有些时候本就不那么明显。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做区分?这是为了提醒,纯粹为了争胜负的辩论可能恰恰违反了辩论的本质要义,纯粹为了争利益的辩论可能沦落为钻空子、掐架和诡辩。没有任何一种好的表达不需要磨练修辞技艺,但是我们需始终谨记,辩论不是仅仅比拼辩论技术的语言游戏。辩论即使不是完全地追求真理,也至少要追求真正的论证与说服。
作者通过呈现三位古典思想家柏拉图、伊索克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对智术师的不同接受和回应,来理解古希腊的智术师运动。
(三)
从“为辩论”到“为娱乐”
——大众文化与资本市场的双向渗透
智者学派以教人修辞与辩论为业,但这还算不上辩论职业化,因为教人辩论的目的是为了打官司;直到现代意义上的辩论比赛兴起,辩论才开始了仅仅“为辩论而辩论”。从狮城舌战到遍地开花的大学辩论赛,辩论不再假以政治、法律或者学术之名,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活动。在一代又一代优秀辩手的努力下,辩论技巧逐渐成熟、辩论方法体系化、辩论人才职业化。就像以前历史学科脱离于政治的包裹一样,辩论似乎获得了某种合法性与正当性。
但是, 获得独立性的后遗症也很快显现。1995年第二届国际大专中文辩论赛南京大学四朵金花狮城夺冠。然而四位女辩手在手捧奖杯之时竟坦然告诉记者这辈子再也不会参加辩论赛,辩论是没有意义的。对辩论的意义的怀疑在1997年以一种颇具讽刺性的方式达到了**。当年国际华语辩论赛的决赛题目居然是“真理会不会越辩越明”,而最终获胜的正是反方马来西亚大学辩论队的“真理不会越辩越明”。
当辩论不再以政治、法律、学术为目的,当辩论比赛中对技巧和风格的重视超越了对辩明真理的重视,辩论似乎成了一个“孤家寡人”。除了一场语言的游戏以外,辩论赛还剩下什么?是否存在一种“双向自律”的辩论,只凭辩论本身便能立足,而不需要为了其他社会事务或者真理?
在今天,这种力量表现为资本市场的力量和大众文化的趣味。让辩论重新活跃在大众视野中的《奇葩说》,仍然是一档以收视率为目标、看重广告收入的网络节目。这使得《奇葩说》必须具备传统的辩论比赛没有的风格。
作为一档融入辩论元素的说话达人秀的节目,节目中最吸引人的正是那些性格独特、辩风各异的说话达人们。从“宝岛辩魂”黄执中到干脆泼辣的第一届
king马薇薇,从“在宇宙中心呼唤爱”的正能量代表陈铭到人气爆棚的肖骁,他们的个性似乎和他们的辩才一样受人欢迎。
吸引观众的不只是选手,与选手同台的四位导师也是节目的一大看点。从第一季的马东、高晓松、蔡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