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es)是法国画家雅克?大卫在1787年创作的油画,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
从这个角度看,佛教的辩经与苏格拉底的辩论相同,都是一种为真理的辩论。纵然僧人高声喊叫、来回踱步、大声拍掌甚至做出略带侮辱性(通常是有意为之)的动作,场面紧张激烈,但这都不是为了分出辩论的输赢,而是通过辩经来理清自己在佛教义理上模糊的地方,从而破除邪见,形成佛教正见。抱持着这一目的,任何通过语言技巧或者诡辩来争胜的侥幸心理都是对佛教经义的一种侮辱。
当然,辩经如此紧张激烈,要想清晰地表达自己对佛经的理解,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十分关键。藏传佛教的大德佛教的义理比作“长者”,而把语言表达比作“杖”,所谓“长者无杖,则行履维艰,而杖无长者,则效用不宏”。
反观现代辩论,专业的赛制将辩者变为“辩手”,从一对一的互辩到组队竞争,从小组赛到淘汰赛,辩论不再是无功利心的真理之辩,而变成了争输赢的竞赛之辩,晋级与冠军成为辩论赛的终极目的。当这一价值被确立,修辞和论证技术便不可避免地在辩论赛中流行。为了赢得比赛,选手可以设计环节引人入瓮,紧抓漏洞质疑问难。而在短时间、快节奏的交锋中,观赏性成为评判胜负的重要因素,因此双方都得展示足够的敏捷与气势,导致有时不得不为此牺牲审慎的思考与表达。
美国总统的大选辩论也许是最能体现争胜负的辩论特点的案例。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进行第一轮电视辩论时,不管奥巴马讲哪个话题,话音刚落,罗姆尼立即以(未必完全正确的)事实和数字发起反击。犀利的反击为罗姆尼带来更多的支持,在cnn即时民调中,67%的被询问者认为罗姆尼胜了辩论,觉得奥巴马赢的只有25%。
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代表民主党的奥巴马与代表共和党的罗姆尼进行电视辩论。在奥巴马与罗姆尼的第二场辩论中,奥巴马及时改变策略,一开始就严厉指责罗姆尼的政策和“谎言”,罗姆尼也不甘示弱。此次辩论中,观众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双方频频打断对方讲话。由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媒体与公共事务中心公布的统计指出,第二场辩论上总共出现122次发言被打断,平均每一分钟就出现1.4次。其中奥巴马36次打断罗姆尼发言,罗姆尼也回敬了奥巴马28次。
为了争取选民,双方在激烈的战场上互相扫射,只看谁能攻陷对方更多的城池。不说审慎的思考和节制的言辞,就算是诚实和尊重也很难保证。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真理”和“为输赢”两种类型也有交叉。1858年,林肯与民主党的道格拉斯大法官围绕奴隶制问题展开多场大辩论。林肯一派认为奴隶制是绝对的邪恶,应当坚决废除,而道格拉斯一派则设想奴隶制本身无可厚非。当正义与邪恶为辩论双方时,为输赢而辩正是为真理而辩,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