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事情闹这么大,我们还要不要在这里混了。
为何当年忍下了,如今冒着这样大的风险这样大的抱怨,也要坚定地去做?
从6月22日中午开始,苟晶在微博上连发数贴,称自己是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受害者之一。没多久,苟晶的手机就爆了,不止有媒体、朋友,还有来自河东老家的电话。正是苟晶的帖子,让邱老师带着人奔波700多公里,从河东宁州寻至浙江湖州。
此前,邱老师还带着牛奶、面粉和1万块钱,辗转找到苟晶的农村老家,向她妈妈询问其在杭州的住处。苟晶妈妈只说不清楚,把人请走,一万块钱也塞了回去。
…………
(三)
妹妹辍学打工供苟晶读书
1997年,七月平常的一天,19岁的苟晶跨上了二八自行车,骑了30里路赶到宁州实验中学。
她很有信心。从小到大,她的成绩基本没掉出过班级前五,哪怕是高三的尖子班。倒是有那么一次,她考了第18名,大哭一场。
满分900分,平常都考700分以上,这次也没什么问题。她心想。但她看到了自己的分数,500分出头一点,红底黑字,非常扎眼,班里的最低分。
班上56名同学,除了成绩最差的一位同学上了大专,其他同学都上了大学。只有苟晶,连大专也没考上。
很少有人知道那一刻她的痛苦有几分,正如很少有人知道她背负着什么。
对贫寒的农家子弟而言,十年寒窗,从来不是自己一个人的。
家里父母务农,姐妹三人,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作为老大,她因为体质原因干不了重活。二妹挑起了水、种起了田。
苟晶高三那年,比她小三岁的二妹正在上初三,成绩不错。比她小六岁的三妹正在上六年级,成绩也不错。但家里实在负担不起三人的学费,必须有人做出牺牲。二妹以“你这体质不上学能干嘛”为由拒绝了苟晶的好意,自己退学去餐馆洗盘子。一天工资1元,一个月30元,悉数交给父母,资助苟晶和妹妹上学。
苟晶是全家人的希望,当这个希望垮塌时,她不愿认命,选择复读。
次年高考结束,她在隔壁邻居家里通过电话查询获知了分数。她不敢相信,又骑车30里去了学校。还是那个结果:只比去年多了两分。
她忘了自己是怎么走出学校的,只记得一位暗恋她八年的男生,请她吃了一根五毛钱的冰棍,理由是:咱俩都考砸了。
她想不通,就在高考两周前的那场模拟考试中,在全区几万名学生里,她还考了第四名。
两个月闭门不出,家人害怕她会发疯,但她没有。
她认命了。
…………
(四)
老师的女儿也叫“苟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