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教育公平

作者:郭振宁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p>

2002年,一位在北京读书的同乡告诉苟晶,她发现有一个来自河东宁州的“苟晶”在北京一所高校上学。“苟”姓本就稀少,又同是宁州人,苟晶起了疑心。

苟晶与同学的对话,让她知道了内情。

一年后,邱老师托苟晶的三妹送来了一封信。在信中,邱老师承认,1997年苟晶第一次参加高考后,让女儿顶替苟晶上了大学。

苟晶还记得信的大致内容:我的女儿没有像你这样聪慧,智商有点欠缺,她不争气。我作为一个父亲,非常不容易。1997年,我在很无奈的情况之下,才让她顶替了你的成绩去上大学。作为一个老师,我这样做,的确有违师德,但是请你原谅我。

当时的苟晶正抱着刚出生的儿子,气愤异常。但想到生活拮据,无力起诉,又推测可能过了追诉期,于是作罢。她把信夹到了一本书中,再也没有打开过。这件事也被她埋在了心底。

她不说,但怀疑的人越来越多。一位在老家当教师的高中同学发来了信息:邱老师的女儿来我们学校工作了,长得和你很神似。重点是,邱老师的女儿不姓邱,而是姓苟,也叫苟晶。

继第一次之后,苟晶对自己的第二次高考结果也颇感困惑。

1998年8月,苟晶收到了来自湖北黄冈一所中专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诡异的是,她根本没有报考那所学费昂贵的学校。更诡异的是,她就读后发现,班级同学的生源地都很集中:两人来自福建南平,三人来自陕西铜川,其余都是来自河东宁州或潍州。

“福建那么大,为什么都是南平的?陕西那么大,为什么都是铜川的?河东那么大,为什么都是宁州的?”如今回想起来,她觉得处处都蹊跷。

而那所位于黄冈的中专,所处之地一片荒凉,在苟晶眼中,“根本就不像个学校,连我们高中都比不上。”

她被分在发配电专业。整整一年,她什么也没学到。

一年半后,苟晶退学。

…………

(五)

“做电商对我没学历要求”

离开学校后,苟晶独自一人来到浙江打拼,沉浮多年。

她生性腼腆不善言辞,却是销售“奇才”。

2007年,她在自己家里开起了淘宝店,没想到自此就成了电商人,一干就是十多年。

2009年,苟晶进入一家家纺公司做淘宝运营。3个月后,她被一家卖皮包的企业高薪挖走。2011年,她又来到一家男装企业做电商运营,8月份才起步,不到4个月,月销售额就做到了近700万。

生活上的稳定,让苟晶几乎就要忘掉23年前的事情了,当年同学的面孔也早已模糊。23年来,她很少回河东老家,“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回那个伤心地。”

当年的同学们都上了大学,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