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诺奖情结

作者:郭振宁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梦》的巨构也是一脉相承的。

在这一点上,穆时英与路翎两位作家,却是不分伯仲地过于欧化了。他们的文句往往太生硬,不如您的作品那么婉转、细腻、精湛、有味。他们作品的结构又大多借鉴袭用自西方文学,中国化的工夫下得不够。

比如,路翎有一部鸿篇巨制叫做《财主底儿女们》,厚重非凡,与之相比,您在长篇方面似乎有些逊色。但是这部《财主底儿女们》,其实是完全模仿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不但结构人物,而且语言情节几乎全盘照搬,只不过是更名换姓,改头换面而已,远远不如您的作品更富有创造性。

我觉得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能与您的作品抗衡的,也就只有钱先生的那部《围城》了。钱先生,您觉得是否如此呢?

……………………

——钱某某先生笑道:

前面我已经说过了,我这部作品其实真的没什么了不起。这些年都被你们反反复复地炒作滥了!何况自己检点一下,我也觉得太过于卖弄我肚子里的那点死学问了,根本不大像正儿八经的。公正地说,我的文学成就确实是远远比不上张女士的。

——张某某女士摆手说道:

哎哟!钱先生也太夸张,太抬举我这个小女子了吧?我哪能跟您这样的几百年难得一见的大学者、真正的文化大师相提并论呢?

——高治平呵呵笑道:

两位大师不必过谦。刚才说到了天才早熟的现象,我看在座的几位大师之中,还有曹某大师,也是一个天才早熟的典型。您23岁就写成了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雷雨》,至今无人能出其右。这部剧真是太令人叹为观止了!

遥想70年前,您趴在清华图书馆的书桌上,在多少个日子里奋笔疾书,真是让我这样的也忝在大学里闲读诗书的人,感到惭愧之至呀!我也经常坐在图书馆里搞创作,可是从来没有写出过什么像样的东西来。

据我所知,像您这样的在青年时代就写成巨作的学生作家,在中国还真是不多。至少在座的其他几位大师不是这样的吧?

奥,我忘了,郭某某先生写成《女神》的时候,还在东瀛上大学呢!

……………………

——郭先生插话道:

我那时候都二十七八岁啦,跟曹先生可是没法子比哟!

——高治平笑道:

对了,几年前刚得了诺奖的东瀛作家大江健三郎,也是学生作家的出身吧!曹某先生能谈谈对您的代表作《雷雨》的认识吗?

——曹某某先生说道:

其实也没什么可说的了,该说的我也都已经说过了,也写了很多篇文章。不管怎么说,我觉得这部太像戏的作品,的确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作品,我是在灵感、天机的指挥下,在恍惚迷离之中写完的。写完后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