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要完成pet(pet:剑桥英语测试,词汇量要求3500,相当于雅思4.0-5.0分);
同样是学课外英语,海某区孩子一年两册,速度是朝阳孩子的两倍;
不止文化课,数学思维、跆拳道、机器人、手工、围棋,一样都不落下。
还记得《三十而已》里,顾佳执意要让孩子学马术吗?“听说申请国外的名校,骑马是加分项。”
在海某区,很多父母的目标至少是清北。普通的弹琴、绘画、唱歌、跳舞这些特长,已经不够了。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兴趣班鄙视链,钢琴都要排在最低端。
在乐器类里:管风琴>竖琴>大提琴>小提琴>长笛>萨克斯>架子鼓>钢琴。
在运动类里:马术>高尔夫>冰球>击剑>棒球/美式橄榄球>花滑>网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跑步。
有一个海某区妈妈说,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鸡娃母亲,她给孩子报了马术、钢琴、滑冰、大提琴、还有画画。
问她为什么觉得自己不合格,她说:给孩子报班,通常有三个目的:
1. 为了拿证书,为以后的学业铺路;
2. 给孩子陶冶情操,缓解学习压力;
3. 让孩子培养一门拿得出手的特长,未来也许用得上。
而她让孩子学的这么杂,其实是无法真的培养出一门特长,也拿不了证书,只是陶冶情操,所以根本谈不上鸡娃。
有些人说,这样对孩子来说,压力太大,孩子不快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实际上,大多数还真不是这样。
京城卫视2018年纪录片《起跑线》中,记录了几个海某区娃的日常。
一个7岁女孩,从2岁开始,就已经在上钢琴班、朗诵班、声乐班、舞蹈班……几年,十多个兴趣班,花费超过20万。
爸爸心疼孩子,说逻辑数学班,别再学了吧。
女孩反倒不乐意,说自己对数学很感兴趣。
这样的孩子,学得够多了吧。
妈妈说:我们不是多的,朋友家孩子学得更多。
同样,也是7岁的京城女孩,多米。她同时学习滑冰、钢琴、古筝、舞蹈、奥数、英语、素描,七个兴趣爱好班。
妈妈劝多米:“太多了,你别学了。”
多米却回答:“不,我想学。”
“你不可能挡她道。”妈妈很无奈。
海某区娃,日常作息什么样?
这是一个普通7岁娃的日常作息表。这样精准的时间安排,雷打不动。(图表略)
之前有一位家长在网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