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教育竞争

作者:郭振宁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据家长们说,以一年300个课时左右来算,一个孩子每年在课外培训上,至少10多万。花费上百万,也不算稀罕。

这些钱花出去,一定有效果?

当然不一定。但是海某区家长对教育的投入,就四个字:豁得出去。

一个海某区爸直言不讳问妻子:你来算算,孩子教育上,要花多少钱?我往死里赚。

他们的孩子,刚满一周岁。

之所以这么拼,是相信教育的力量,是重视家庭的力量。

家长拼时间,孩子拼努力。

海某区家长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时间。

这样培养一个孩子,背后都有至少一个忙到炸裂的家长。

家长忙,孩子自己也不会松劲儿。

在人大附中里,甚至还流传着听起来非常过分的顺口溜:今天不努力,明天上隔壁。

而这里的隔壁,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普通孩子朝思暮想的双一流高校。

拼环境。

那对一家三口蜗居10平米房子的父母,家里不要衣柜,只要书柜。每天就是看书,阅读。

还认识一个海某区妈妈,和爸爸、两个娃一起,每天雷打不动,晚上8点—9点,一个小时,边泡脚边读书。

他们的二娃,今年才3岁。

武亦姝的爸爸,下午4点半下班关机,在家读书。

家庭如此,学校如此,孩子耳濡目染,剩下的造化好坏,只是一个概论问题。

……………………

(五)

其实,说了这么多,并不代表所有的海某区孩子都理应优秀。

在学生时代,一个人成功的主要标志就是考试成绩,这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但在培养孩子上,却是父母的知识、财富、地位、性格、精力、运气等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一句话,基本上可以说清楚海某区家长的心思:

“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疯狂的青春期,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期。”

如果家长心生焦虑,那也大可不必。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径,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赛道,不用羡慕别人的资源,也不必因为自身局限烦恼。

总结一句话,看最好的别人,做更好的自己。

……………………

网友留言精选:

1、千城:上周末在海某区区一个商场里做发礼物的兼职,看到一个目测三岁的小女孩,穿着海某区体校的校服,先在一家钢琴店弹了首二级的钢琴曲,又在儿童乐园展示了她良好的平衡力和运动技能……

虽然我还未婚未育,但真的感受到了压力!!男朋友京城人,在海某区某研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