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了不少意见,其中有些是很有见解的,可是结果却都被批成“毋庸议”仨字而已,没有一项落实。
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
看到这样的建议,你什么感触?相信普通人看了也会十分恼火,更不用说年轻气盛、想沽名钓誉的小皇帝了。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疏上,帝览奏大怒,摔诸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
咸丰皇帝真想治曾国藩的罪,无可奈何其他大臣苦苦求情,更重要的是咸丰皇帝不愿意落下气量窄小的评价。
可以看出,虽然咸丰皇帝最终没有因为这个奏折治曾国藩的罪,但是在其心中却对“曾国藩”有了成见。
除了给皇上的折子,在社会上和工作中的曾国藩也是这样,最终,“愤青”曾国藩变成了“孤家寡人”。
后来他母亲去世时,曾国藩请假回家守孝三年。在这三年中,他不断自省和反思,并对世态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最终,他改变了自己,这才有了后来的“外圆内方”、成就一番事业的曾国藩。
他认识到,在短时间内,仅以一己之力很难去改变整个社会的陈规陋习,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也必须与大部分同僚、上下级之间建立相对和谐的关系,才能使自己有机会去实现个人的抱负。
同时,他还认识到,如果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与各式各样的人物建立好关系,虽然他仍然有自己内心坚守的原则与底线,但是在外在表现上已经不是那样咄咄逼人、非黑即白了,而是去适应、去利用各种资源与人脉,从而去实现自己的伟大目标。
……………………
(三)
小孩子们看电影和电视的时候总爱问:那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他们眼里,世界上的人是可以泾渭分明地分出好人和坏人的,但这种幼稚的认知在社会上时则会处处碰壁。
从人的成长来看,作为一种动物,人无疑是弱小和珍贵的。所以人类拥有了所有动物中最长的被庇护成长的时期,从婴儿到大学毕业这十几二十年的过程中,人们都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怀”下生活、生存,这个时候的年轻人看到的世界其实不是真实的世界,是我们成年人为他们创造出来的、过滤过的“美好“世界。
所以当大部分年轻人走向社会的时候,会对现实有“天真和幼稚”的预期,但当看到真实的社会的时候,他们就会愤世嫉俗,当看到社会上的阴暗面的时候就会恨之入骨,当看到与自己年幼无知而“假想”出的世界不一样时,就感觉”三观“崩塌了。
但成年人应该知道,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的想象而变得更加美好,而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改变才会如意起来。
作为有志于成为专家的人们,需要尽早摆脱“天真和幼稚”状态,不要认为社会是非黑即白,不要以直言为荣而不考虑交流对象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