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河师北院

作者:郭振宁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北院被出售,学生们被迁至长清校区,河师北院从此消失,如今,行走在小清河水屯路段,仿佛仍能听到公交车上报站员清脆的声音:“河师北院到了,请乘客们带好行李物品,从后门下车……”

回想北院遭受到的最大的一次暴雨袭击,时值2004年9月刚开学。那时我们大三的已经准备迁入校本部了,因此对北院变成泽国并不十分关注,顶多也就是听去北院办事的同学提起。

这些图片是我从某网站找到的(照片略),感谢拍照的人,我想每一个曾经在北院生活学习过的人看到这些图片,都会在心头掠过一丝酸楚,酸楚的是北院两年美好的时光,酸楚的是大学四载惶惶的记忆;酸楚的是北院的消失,酸楚的是青春的流逝。

……………………

——附录3:

回忆河师北院

原创南河东篱

今天无事看《读者》,读到《因整容而毁容的故乡》,统篇的无可奈何与深深的惋惜之情,估计大多数中国人都会对这种“吹灯拔蜡式的扫荡、删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式的城市乡村改造而导致故乡死亡的事有所感触。读这篇文章时,脑海里一直闪现上学时的河师北院。

那时我们称河师北院为北大荒。它坐落在小清河的北岸,远离市区,周围几乎没有什么人烟,听说是一农场改建的,只有一条跨越小清河的小铁桥与南边的市区相连,凡进市区,必须通过那条颤危危的仅一米宽的小桥。那时的小清河已经被污染得成了一条小臭河,看不见底,更不见河边垂柳,河两边几乎是光秃秃的。完全没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优美。

许多来自乡村的学生一入河师北院第一感觉就是失望,原本希望进入大学后终于摆脱了乡村的一切,可以融入到大城市的生活。但那时的河师北院,活脱脱就是一原野乡村景象:单看大门就象是农村的村委大门,两扇带锈的铁栅栏始终敞开着,门里面是一条直通院落的砖块小路,路两边是参天入云的高大杨树,把西边的平房掩映在树荫里,感觉那排平房是缩缩在校园里的。平房是那时我们唯一的购物渠道,就象现在各乡村都有的小卖部。学校里面散落着三四栋楼房,其余的全是红砖瓦房。楼房是宿舍与教室,平房是活动室与食堂。建筑面积不及校园面积的五分之一,其余的就是芦苇荡、小湖及操场,芦苇荡占去了学校面积的二分之一还要多。

现在对河师北院最清淅的记忆就是大片的芦苇荡、用罐头瓶在小湖里筐上来的小鱼、小湖边颜色极绿的青蛙,以及雨后操场跑道上的小蛤蟆,当然还有秋天草丛里的蚂蚱。那时校园里除了天籁之音就是学生的读书声与笑声。

我一直对河师北院心存喜爱,一直以为那样的河师北院才最适合我的脾性。

在河师北院呆了两年,然后就转到市中心的南院,从此再没去过北院。同学十年聚会时由于种种原因我没去成,听说他们又故地重游,然而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