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确实值得深思。他们为什么这么不珍惜自己的文学才华呢?我以前那种“生命不息,写作不止”的想法,究竟对不对呢?看来还有待于商榷。
再举个最近的例子。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眨眼已经过去了七年,这七年时间,他竟然没有再发表过一部新的作品,这的确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
按理说,一个真正热爱文学的人,应该不会因为得了个大奖,就放弃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啊!很可能,莫言也是出于爱惜羽毛,或者别的我所想不到的原因,而突然停住了手中的笔。
但是,这种情况我终究还是不很理解。因为他这样的大名人,发表作品是那么的容易,何至于就此偃旗息鼓了呢?
一个真正热爱文学的作家,是不会为了任何原因长期放弃写作的,除非是丧失了生命。是的,只有死亡,才是结束一个伟大作家写作的大事件,而别的障碍,毫无疑问都是可以克服的!
……………………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才三十出头就停止写的,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施蛰存先生。在他的集《石秀之恋》的引言中,他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创作历程:
1927年4月12日,我结束了大学生活,走入社会。1928年到1937年,我的职业是中学语文教师、书店编辑、文学刊物编辑。我的业余工作是写诗、写,翻译外国文学书。我热心于做作家,以文学创作为我一生的事业。
在那一段时期,我把我所写的诗和看作是我文学创作道路的起点。在主题选择和创作方法等各方面,我还在摸索阶段。我想逐步地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创造自己的文学风格。
度过三十岁生辰,我打算总结过去十年的写作经验,进一步发展创作道路,写几个有意义的长篇,以标志我的“三十而立”。我计划先写一本《销金锅》,以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为背景,写当时的国计民生情况。
正在累积史料,动手写起来,想不到爆发了抗日战争。我的职业变了,生活环境变了,文学创作的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也都变了。流离迁徙于大后方整整八年,我只写了一篇与抗战有关的,自己读过一遍,觉得对抗战没有什么效益,我封笔了。
1946年,抗战胜利,回到上海,仿佛涸辙之鲋,返回长江大河,重新获得跃浪腾波的条件。原以为可以继续过去的创作生命,抓起笔来再写。又谁知内战突起,社会秩序大动荡,生活大紧张,绵延五六年,天时,人和,都不是安居写作的环境。
这一段时期中,我只写了几篇杂文。也曾计划写一个长篇《浮沤》,以记录抗战八年的社会生态,只写了几段,无法完成。
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学从属于政治,五十岁左右的作家几乎都自叹才尽,无法效命,不得不让青年人出来主宰文坛。这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我才知道,我的创作生命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