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内心清简

作者:郭振宁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身体在分泌一种叫作“苯乙胺”的激素,当妈妈的身体分泌苯乙胺之后,会觉得这个孩子怎么看怎么好。

孩子则能够通过妈妈看他的眼神,妈妈的微笑、声音,以及触摸等,接收到这样的信息——此时此刻,在我没有任何条件可以作为交换时,妈妈完完全全地以我本来的样子接纳了我。

这就奠定了将来,在孩子的人生中,他的内心常常保有一份自信。因为当孩子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能做时,妈妈就已经无条件接纳他了。

当孩子做错事时,当孩子达不到父母的预期时,当孩子失败时,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父母依然能够清楚地让孩子知道“我接纳你”,那么无论孩子长到多大,都能够获得心理营养的补充。

2、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在生命之初,孩子需要有人——简单来说,这个人就是孩子的妈妈——把孩子看成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就是说,在生命之初,孩子能够清楚地知道:

“我是重要的,我比照顾我的那个人——我的妈妈,或者其他的照顾者更重要。”

我把这种心理营养称为“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婴儿能够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引起妈妈的注意,从而证实自己的重要,他知道自己的任何一个动作都能引发妈妈情绪上的改变,由此证实:我,在妈妈的心里是最重要的,从而证明自己的生命价值。

当孩子已经长大,不再时时刻刻牵动妈妈的心时,孩子怎么知道自己在妈妈心里是重要的呢?这时候就需要妈妈能够给他个人的专注时间,把注意力完全投注在他身上。

3、安全感

从4个月一直到3岁,差不多3年的时间里,孩子最需要吸收的心理 营养,就是重要他人——尤其是妈妈——给予的安全感。

“重要他人” 指的是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社会化过程中,对孩子有决定性影响的人。这个人由孩子自己挑选,因为孩子的第一个重要他人通常是妈妈,所以下面就用妈妈来代表重要他人。

孩子最初是在妈妈的子*宫里长大的,他的生命和妈妈是一体的,这叫共生体。孩子要在妈妈的子*宫里生活近10个月,不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件事,必然是剪断脐带。在生理上,当孩子的脐带被剪断时,他就成了一个独立的人,不再是一个共生体。可是,在心理上,孩子与妈妈的共生期不是 10 个月,而是延续到 3 岁。

也就是说,孩子的“心理脐带”是在 3 岁前的分离过程中一点一点被剪断的。在这3年中,孩子需要妈妈给他很多安全感,直到他准备好分离。如果这个分离过程没有做好,孩子可能永远也不知道如何独立。

……………………

春泥:思昌——感谢您的细心,帮助我们找到了这一段非常重要的有心理学支撑的教育理论,谢谢!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