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贵在舒心

作者:郭振宁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只想要好的,不想要不好的,这就产生了对立,越不想要的越会被限制,也就越能体验到那种被限制的痛苦。

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

……………………

早上一位同学问,她的一位好朋友经常向她抱怨,说哪位同学不好,结果回头又表现得和那位同学很好的样子。

她觉得她的这位好朋友特别的虚伪,而且不断地向她传播负能量,让她感到很愤怒。

其实当她产生这样的评判的时候,她已经和这位好朋友的思想切断链接了。她就已经感受不到这位朋友的真相了,而只是掉到了自己认为的二元对立的框架里了。

群里的另外一位同学就给她出主意,教她怎么解决和她这位好朋友之间所存在的问题。让她找这位好朋友,和这位好朋友说说她与另外一位朋友发生的事情,看看这位好朋友怎么帮她解决和建议。

貌似这个事情真的有了沟通解决的方法。其实还是治标不治本。

……………………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在一生当中不断地在面临问题,解决问题,但是问题有没有减少呢?好像并没有减少。而且总觉得有解决不完的问题,没完没了的。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参透问题的本质。看似是这位好朋友让她生气的。所以她就觉得问题是出在她和好朋友之间的这件事情上。

实际上是因为她好朋友的这个行为,激活了她儿时的一个心理创伤。她小时候就被这样对待过。

比如她小时候,妈妈经常向她抱怨爸爸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等回头妈妈又和爸爸表现得很好的样子。她小时候不知道如何应对妈妈的碎碎念,所以就很烦躁。

她长大后,就很容易把别人的这种行为投射成妈妈。希望别人能够成为自己期待中的理想的妈妈。小时候妈妈没有满足自己的部分,都希望别人来满足。

……………………

当然妈妈只是一个代名词,小时候给她造成心理创伤的经历,不一定只是妈妈。

因此她特别不喜欢抱怨和虚伪的行为,恰巧这位好朋友就撞枪口上了。她就把好朋友的行为贴上了这些标签。并且把这些标签等同了好朋友这个人。

所以她就把愤怒转移到了好朋友身上。

假设她和好朋友之间解决了这个问题,她好朋友以后不再和她抱怨了,也不再虚伪了。但她以后遇到她认为虚伪的人和抱怨的人,照样会引发她愤怒的情绪。

所以可以说是治标不治本。

……………………

其实你不接受什么,排斥什么,就会被什么所限制,并不断地体验这种被限制的痛苦。

因为你讨厌虚伪和抱怨,所以你根本就不敢让自己做任何你认为虚伪的事情。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