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错,出现互相制衡的局面。地方郡县的行政管理方面还是由中央政府进行管辖,虽然中央对于诸侯国的控制力度相对不大,但是可以通过郡县和分封的诸侯国互相形成肘致,最终而利于治理。
臭不要脸的刘邦等想等着天下稳定之后也将异姓王慢慢剔除,改封刘氏宗亲为王,所以才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的誓言。
不过刘邦还是太傻太天真了。汉朝刚建立不久就有了诸侯王反叛的情况。因刘邦对异姓王并不怎么信任,为了汉朝的江山能够长久,就开始铲除异姓诸侯王。刘邦分封了八个有功的异姓诸侯王,其中有七个异姓王都被刘邦诛杀或废掉。这时候开国功臣韩王信(不是韩信)因受到刘邦的猜忌,见势不妙害怕被杀,就和匈奴约定共同攻打汉朝,开始起兵造反。
刘邦称帝仅仅一年,韩王信就和匈奴一起攻打汉朝,诸侯王韩王信开始了反叛,直到几年后韩王信和匈奴再次攻打汉朝才兵败被杀。
楚王韩信也被刘邦的夫人吕雉诛杀,并且诛了三族。之后淮南王英布开始恐惧,同年夏天,梁王彭越也被刘邦杀了,英布开始集结军队,起兵造反,汉朝建立不到十年,就有几位诸侯王先后造反。
除了异姓王造反之外,同性王也没有刘邦预想的那样忠诚。来自同姓王的反乱依旧不少。
济北王刘兴居叛乱,淮南王刘长叛乱,汉景帝即位后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导致七王之乱,不过随着七国之乱的平定,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已被清除,但是天下诸王仍然威胁着统一,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在汉武帝晚年才解除了诸侯的威胁,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不仅仅是汉朝,西晋分封导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明代初期的分封制导致靖难战争和明成祖篡位。
历史上凡是实行分封的朝代,到最后的结果都一样:诸王叛乱,天下分崩离析。
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公元256年,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拔和任用国中的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诸王都在朝廷担任要职,既有行政权力又有数量可观的军队。这些手握重权的藩王,就为了破坏西晋统一的导火线。
武帝在时,在他的督导和控制之下,政局尙能安稳。后来武帝去世,晋惠帝继位,惠帝痴呆,不能理政。因为外戚集团与贾皇后纷争而发生“八王之乱”,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甬、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互相攻伐,断送了西晋的大好江山。
最可气的八王混战时期,使用了野蛮人雇佣军,这些雇佣军反客为主,占领了中原,这就是历史上的“五胡乱华”。
五胡是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主要指匈奴、鲜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