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回答说,“目前,我们还在研究、改进……”
毫无疑问。
最少到目前位置,j31的设计还是有问题的,好在会议的中心是发动机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刘建昆最后还是宣布了结果。
昆仑二组的设计被分成了两份,一份交给昆仑发动机组,结合原本的昆仑组的设计,砍掉那些可能出现问题的新设计、改进,合并出一份全新的发动机设计,并且开始制造样机,瞄定的依旧是歼10。
这个发动机被命名为wza2型。
同时,昆仑发动机组还继续原本的工作,也就是继续调试昆仑发动机,争取能让昆仑发动机完成对三代以及三代半战机的适配,也就是保证研发三十年的昆仑发动机有成果。
昆仑二组则改名战鹰机组,以研发最高端发动机为目标,制造样机瞄定的是j31战机,发动机代号则命名为wza1。
wza1、wza2,代号就说明了设计的来源。
……
会议结束。
昆仑二组改名为战鹰组,等于是彻底和昆仑组划清界限,甚至昆仑组最新的研发工作,借助的还是战鹰组的设计。
当然了,最初昆仑二组做研发设计,依靠的也是昆仑组研发打下的基础。
双方可以说互有助益了。
赵奕从会议室里走出来,就被工作人员引领着到了另一间小会议室,见到了航空材料研究院的高明甫以及j31的设计师李建明,他主要是过来和李建明沟通。
高明甫则是过来和赵奕熟悉一下,他是航空材料研究院的代表,负责wza1发动机的制造过程,发动机样机的制造,和航空材料的关联非常大。
这方面,航空材料研究院才是专业的,张洪涛、李荣茂相比都是门外汉。
赵奕和高明甫原本就见过一次,见面只是熟络的说了两句,随后就才等到姗姗迟来的李建明。
李建明确实很忙。
在j31的设计问题上,他需要和好几个部门,甚至是军方部门进行沟通,一款战机设计的目的,肯定是为了服役完成任务,j31设计上就需要考虑到,未来服役后的任务问题。
比如,有些战机设计、制造,是为了威慑南面的邻居,因为南面的邻居军事力量相对薄弱,就不需要设计的太高端,多消耗成本根本没有意义。
有些战机则是为了对抗东部国家的力量,东部国家有背后支持,就需要技术性能起到威慑作用,设计、制造上就要高端了。
j31就是这样。
j31碰到的问题不是使用限制,而是被要求的用途太广泛、技术太过于高端,适配一大堆性能的前提下,还需要……减重?
李建明只感觉太难了。
他觉得其他部门大概都没有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