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帝的惊悚,更让庾亮兴奋,他朗声道:“是落款漏出了马脚!
庾亮埋在心中许久的猛料终于等到了爆出的机会,详述起事情的经过!
王导曾悄悄派路永到博望驿站,以查核江播遇刺为由,找时任驿丞褚裒借过簿册,因为那上面有桓温的笔迹。
当时桓温和沈劲为混进驿站刺杀江播,留下的名字是鲍二、仇三。
而蹊跷之处恰恰是,江彪被杀时,凶手还是留下了鲍二和仇三的题字。
试想,如果是桓温闯入泾县江家去杀人,完全可以留下他的本名,为何还要留下化名?这不是贼喊捉贼,弄巧成拙吗?
搞笑的是,桓温在驿站杀人后,便一路北逃,并无作案时间。
这一点,庾亮也曾禀报过,他在于湖渡口还有金陵渡查访到了证据,还有寿州淮河南岸官差被杀,均可以证明,在江彪被杀时,桓温并不在现场!
庾亮敢说出这番话,因为他有确凿证据,也是他手中掌握的王导的一个软肋,一直隐忍不发,等待机会。原来,江彪死后,庾亮派往泾县协助侦破的捕快发现了一条重大线索!
自江播丧命后,江彪成日活在恐惧中,生怕桓温再来杀他,每晚都更换寝室,而且还安排仆役睡在外间,自己躲在内室。
捕快在命案现场勘测,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那日凶手杀了仆役后,发现错杀了,又四下搜索,在内室发现了哆哆嗦嗦的江彪。
从死状可以看出,江彪生前是非常惊愕恐惧的。
那种恐惧和突兀,说明行凶之人绝对不是他预料的桓温,而是另有其人。
而恰恰是,一名侥幸得脱的江家奴仆曾见过凶手的模样,不是桓温,而是路永!
众人唰一下,把目光又投到王导脸上,王导面如死灰!
这回轮到成帝炸锅了,桓温报父仇杀死江家三父子,看在桓彝的份上,他本是要赦免的。
是王导一再坚持,桓温擅杀朝廷命官破坏新政,必须要严惩,不得已才列为要犯缉捕。
后来江彪之死,王导言之凿凿说是桓温怙恶不悛,强行将其升格为朝廷钦犯,还要株连家人。
这么说,桓温的确是冤枉的,他替路永背了黑锅,而路永又在为谁背锅?
路永和江彪无冤无仇,他能远赴泾县杀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还伪造笔迹题字而栽赃桓温,如果要说合理的话,那就是受人指使!
背后是谁在指使?
所有人都想到了那个面如死灰的人!
朝堂鸦雀无声,面对成帝的质疑和绝望,甚至还带着一种受骗上当的情绪,陶侃幽幽叹了口气。
“陛下,其实老臣早就知悉此事,但并未及时上奏,只因叛乱已经过去,不提也罢。况且朝廷新政离不开王丞相,如果揭露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