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思想辩论

作者:郭振宁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辩论不仅在政治、法律等世俗事务上有用,也被应用进了宗教事务。辩经源自古印度,是指按照因明学的逻辑推理方法,辩论佛教经义的学习方法。

藏传佛教院里几乎每天都有辩经,通常他们需要首先背诵近期学习的经文,然后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这是“立论”环节;然后,他们需要接受同伴的质询,回答问题,在反反复复的问答过程中提升对经义的理解。更有意思的是辩经时双方的身体语言,质询一方站立,可以大声拍掌、可以高声大叫、可以来回踱步,甚至可以轻拍“守擂”方的身体,而回答问题的一方则必须始终端坐。这既是对佛教经义、知识的考验,也是对心理素质、人格修养的考验。

在近代的美洲,辩论对于政治的意义一点不比两千年前的古希腊差。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代表中最后一位去世的詹姆斯?麦迪逊先生著有一本《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详细记录了在1787年的费城,来自13个州的代表们如何在116天的辩论中艰难地达成最终的妥协和共识。

制宪会议期间,国家主权者与州主权者(要不要建立统一的联邦主权国家)、南方州和北方州(奴隶制问题)以及大州与小州(两院代表的席位分配问题)构成了三大对立的阵营,“吵”得不可开交。直到最后,代表们将有明确共识的内容体现为法律中的硬性条款,取得大体共识的内容体现为柔性条款,而那些分歧较大的内容则在这部宪法中隐去。各自让步,才达成最终的妥协。

现代辩论赛制最早出现在英美。由于教会的需要,18世纪的伦敦,世界上最早的辩论社团成立于1850年左右,辩论赛开始在英美的大学流行到20世纪初,美国开始举行全国的辩论比赛,后来成立了全国辩论委员会,肯尼迪等很多政要都曾是优秀的辩手。辩论逐渐成为了一项独立的竞技文化活动。

上个世纪90年代,大专辩论赛风靡全国。1993年,首届国际大专中文辩论赛在新加坡举行,复旦大学、剑桥大学、悉尼大学等大学舌战狮城,在决赛中复旦大学辩论队执正方观点“人性本善”战胜持反方观点“人性本恶”的台湾大学辩论队,夺得了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的冠军,掀起了中国辩坛的一个小**。

1993年“狮城舌战”(第一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现场视频截图。图为获得冠军的复旦大学代表队。

自那以后,中国和亚洲的大学辩论逐渐发展成熟,产生了大大小小的比赛和不同的赛制。许多优秀的辩手脱颖而出,成了辩论圈中响当当的明星。不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