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在社会大众的眼里,他们仍然属于辩论这个亚文化群体,与不熟悉辩论的普通人有一段距离。
但是,2014年,一档辩论真人秀的节目《奇葩说》横空出世,连续四季豆瓣屏风达到8.5。这个由马东主持的节目融合了辩论的专业性、段子的娱乐性、明星辩手与大咖导师的真人秀模式,成功地创新了辩论的观赏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
最新一季的《奇葩说》第四集中,蔡康永、薛兆丰、罗振宇和李诞四位导师下场辩论,给节目增加了极大的话题性。“博物馆起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你救哪个?”的辩题轻松活泼,又可以被选手们演绎得丰富而深刻,成为了当晚的流量热点。
《奇葩说》第六季是一档融入辩论元素的说话达人秀节目,于2019年10月31日开播。本季节目由蔡康永、薛兆丰、李诞、罗振宇担任导师。
辩论,这个曾经圈内热圈外凉的文化活动,在大众群体中流行了起来。
(二)
从“为真理”到“为输赢”
——辩论技术存在虚伪性
古往今来,辩论的主题五花八门,辩论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如此多样的辩论,又似乎可以根据一个标准划分成两类:一类是“为真理”的辩论,另一类是“为输赢”的辩论。
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刚好分别属于这两种类型的辩论。据《申辩篇》中苏格拉底的自述,他与人辩论不是为了社会中的实际事务,只是为了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开始在新的无知的基础上开始求知。这样的辩论目的注定了苏格拉底不擅长也不屑于使用“绚丽的辞藻和动听的语言”(《申辩篇》),因为他不为输赢,只为“真理”。
与之相对的,智者从不掩饰自己对于修辞技艺和论证技术的追求。他们公开收费教学,教的就是如何在辩论场上运用修辞取胜。据说修辞术的发明者之一高尔吉亚一堂课要向学生收费,原因就在于他的修辞记忆精湛纯熟(他规定了展示型演说的基本程式、实践了智者发现的“双重罗格斯”或“反对话语”,还发明了纯粹推理的、以可能性而不是事实为基础的辩论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在法庭和政治辩论中以“辞”取胜。
尽管我们从柏拉图对话集中可以看到,苏格拉底的辩论有时候有意无意地也讲技巧,或者说在论证的过程中也有通过不够严密的逻辑“请君入瓮”的嫌疑,但是他的辩论则几乎不带着明显的功利心,他只是想让人认识到“无知之知”的可贵,因此并不像智者那样发展一套修辞技术,并以此赚钱谋生。
况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本身就是修辞,没有不使用修辞的语言,只有修辞程度和目的的差别。苏格拉底的最后一次“辩论”,在决定生死的法庭上为自己“申辩”,最终以失败告终。也许,他在辩论技术上还是略欠一筹吧。
《苏格拉底之死》(the death of s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