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应试教育

作者:郭振宁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公平。

…………

(五)

替考这个问题只是河东吗?我相信并不是,应该是个全国性的问题。

为什么是顶替不是作弊?因为高考考试本身组织还是不错的。这么多年,没听说出过严重的泄题事件。

成绩很难做假,考试作弊也有难度。所以就在录取上做文章,靠顶替。还有的钻考场监考的空子,搞代考。

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靠技术手段。制度总有漏洞,而技术可以缩小漏洞。技术手段、档案电子化、大数据,都可以缩小漏洞。

基层关系网络直接的勾兑和利益交换,有时候真的可以一手遮天。

通过技术,集中收集处理信息,用大数据识别发现问题,多少能增加这些不法之徒的成本和风险。

高中,高考,录取这三个环节收集比对生物特征,比如指纹,比如刷脸。数据统一保存,技术分析可疑数据,长期留存证据。这些应该很大程度上解决顶替和代考的问题。

…………

(六)

大城市的中产以上的人群也许会问,那我们的孩子怎么办?难道就只能接受僵化洗脑无用的应试教育吗? 我们想要素质教育呀。为啥不考虑我们的想法?

没办法,高考这个制度设计,就得优先考虑条件比较差的人群。

因为,这些大城市中产以上家庭的孩子,他们本来就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也有更多选择。

如果实在无法适应应试教育,还可以上国际学校,还可以出国读大学。现在大城市中产以上家庭,供一个孩子出国读大学,节衣缩食一下还是可以的。

他们本来就有更多选择。

对中上层家庭的孩子,一个名校大学文凭,是他们丰富多彩人生中的一个阶段成果。

对更上层家庭的孩子,一个名校大学文凭,也许只是他们五彩争胜,流漫陆离人生中的一个点缀。有没有这个文凭,其实没啥区别。

但对中下层家庭的那些孩子,高考和大学文凭,是他们跨越阶层的唯一希望,是黑暗中那唯一的一束光。

政策应该更偏向谁,不言而喻。

有句老话,高考是独木桥。四十年前,对中下层家庭的孩子,高考真的是独木桥。

现在,经济更多样,人生选择更多,跨越阶层有更多的路径。但教育和高考仍然是最宽的那条。

老实说,现在的农村孩子,想考出高分,比三四十年前,已经难了许多。

高考这扇门,开的并不大,请不要把他关上。

…………

(七)

我一直认为,我们国家的大部分问题,并不在顶层设计,而在基层执行。

基层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有时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