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教育机会也很少,所以有许多人即便有很好的天赋但从小没有机会去读书、没有机会去读中学、大学。
1983年全国大学的录取率是23%(当时许多地方还有预选,并不是每个高中生都可以参加高考),而2013年的录取率是76%,当时的年代又没有互联网,有多少青年即便是想学习,因为没有资源和渠道而不知道在哪里学?
今天,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资源和渠道的过剩大家都有感触,如果你愿意可以在网上听全球最知名大学的课程,既有视频又有作业;你可以用互联网的方式请教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还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出来。
传统的教育爱讲陈述性和概念性知识,譬如“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考试的时候就考这个“1840”,这是一个事实。还有“牛顿第二定律是指xxxx”是一个概念和定律,当年需要记牢,因为考试的时候要考。但现在有了互联网后,你记不住也没关系,查一下就行(基础知识需要记忆这个没错)。
在这种状况下,对于知识掌握的层次要求就变高了,仅仅记住很多陈述性和概念性的知识已经不行了,还要知道如何做、在什么地方用,为什么要用它等更高层次的知识。
(六)
变化2:会考试的人不一定代表会学习
大部分人都是久经各类考试过来的,所以容易高估自己的学习能力,认为会考试就是会学习。
但成年人的学习能力不等于学校的考试能力:所有的考试都有自己的范围(教学大纲、目标),用来测量范围内理解和掌握程度。
成年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当准备开始学习时,却发现不知道“范围”是什么,即该学什么、目标是什么,加之互联网造成的信息泛滥和知识充裕,对大部分被教育“喂养”出来从来没有自己判断而缺乏选择能力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成了“我也爱学习,但不知道学什么,那就什么也不学了”,还有少部分的人,就“什么都学”,造成许多原来“学习很好”的孩子也不会学习。
(七)
成年人的学习能力跟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说,知识需要管理。不学习不行,学习也不一定行。在当今的环境下,学习方向的选择成为一个核心问题:
如果你不知道学什么,如果你不能多年聚焦于一个领域学习,你学多个领域的常识而无法在那怕一个细微领域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样的学习就不会带竞争优势。
那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呢?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八)
学什么?
第一个误区是根本没有方向,什么都想学。举个例子:
一个学钢铁冶炼的女孩,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
这是一个很爱学习的孩子,由于不喜欢做钢铁行业,加之是女